石雕弥勒佛雕像 寺庙石雕布袋和尚

2020-11-11

        弥勒佛作为佛教中的未来佛,被人们认为是解脱烦恼的化身,是保佑避灾,吉祥如意的象征,可以帮助世人渡过苦难,所以在讲求吉祥的玉雕中,弥勒佛也是最为常见的创作题材。不过,和玉雕中其他宗教人物不同的是,弥勒佛的造像既不庄重也不严明,反而常常以坦胸露乳、大腹便便的形象出现,且笑意盈盈,完全不似其他菩萨神佛那般,这是为何呢?

弥勒佛12详情页02.jpg

       其实早期弥勒的造像也是菩萨装或佛装的。菩萨装是最早期的弥勒形象,源于印度,为头戴宝冠,坐姿为交脚式,呈说法相或思惟相,具有鲜明的异域宗教色彩。之后随着佛教的逐步汉化,弥勒从菩萨晋升为佛,其造型也变为了佛装,头梳发髻,多为站姿或交脚坐姿,施转法轮印或无畏印,初唐时期立于四川的乐山大佛,便是最典型的佛装弥勒。当然,无论是菩萨装还是佛装的弥勒,同宗教中的所有造像一样,都是以宝相庄严、神情肃穆为主要特点的。

弥勒佛05详情页02.jpg

       那弥勒佛究竟是如何演化成如今我们所熟悉的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形象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五代后梁时期的高僧——布袋和尚契此了。契此和尚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经常肩背布袋,手拿锡杖和佛珠,随处化缘,因此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契此法力无边,圆寂时又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人于是将他视为弥勒转世,便开始以他的形象来塑造弥勒,弥勒佛也自此开始从宗教化向世俗化演变。

弥勒佛01详情页03.jpg

       直至当代,世俗化的弥勒造像随着石雕早已深入人心。和千年前的弥勒造像相比,如今玉雕中的弥勒虽然少了宗教的庄严与凝重,但是其大肚皮、矮胖浑圆的身材、圆圆的脑袋和自在的笑容,这些诙谐、亲切的鲜明特点,使得他极具喜乐、祥和之气,观之便能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其传递出的包容乐观、豁达大度,将现世的苦难都融化在笑意中的精神,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美好的认知。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