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栏杆、河道石栏杆是一个产品,在设计之初,就是把它当作艺术品来设计。如何设计栏杆这个艺术品呢?主要的工作是先明白产品的设计内容,即我们长城石雕公司以旅游景区栏杆设计为主要内容,介绍包括石栏杆起源述、发展、栏杆尺寸设计研究等三大部分。
景区石栏杆、河道护栏尺寸设计图
一、景区石栏杆、河道栏杆的起源
首先从需求上探讨栏杆的起源发展。桥是为了通过障碍物而架设的,初始的桥是没有栏杆的,如独板桥、独木桥等,现代在农村和山区等地方,为了方便通行,也会在狭窄的小沟.上架一块木板、石板或汀步等。由于河道狭窄,人们能快速的通过,故不用设置栏杆。但当障碍物较深或较宽时,初始的栏杆可分为两种,种为三角支架做桥墩,支架上搭桥梁,支架上延长一根架横木,横木高于桥梁可做栏杆。另外一种为架设两根绳索,一根做梁、一根做扶手。这比杂技团里的节目“踩钢丝”要安全的多。随着建桥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木桥上设置的栏杆首先是斜撑在侧面支撑,然后为了美观的需求用方木夹紧后锚固,这时就是现代我们所看到的木桥栏杆的原型。同时,石桥栏杆的发展远比木桥先进。因石材的坚固性,不能采用像木栏杆处理时的锚固,故采用凿标的方式使得原本是平板的石桥面变为凹形桥面,后来发展到在条石上凿标,将立柱嵌入槽内,这就形成了石桥栏杆、河道护栏的雏形。
河道景观花岗岩护栏
现存较多的是石桥,石桥栏杆在艺术形式上更为突出,如最有名的石桥一赵州桥,不仅以其敞肩拱的合理结构而闻名,石栏杆的雕刻造型艺术和各个构件的比例也成为其他桥梁争相模仿的对象。赵州桥建于隋代,其栏板上雕有反应隋代人民生活情趣和时代特色的雕刻,如“游龙戏珠、奔龙、绞龙、祥龙等”。五代、宋、清等多以“凤凰戏龙、双卷叶花纹、游龙戏凤”等题材来雕刻栏板。这些雕刻因袭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取材于人民的生活。
三、景区石栏杆、河道栏杆的尺寸设计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到宋代已经日趋成熟,宋代最早的一部建筑学专著: 李诚所著的《营造法式》,书中对各种木构件建筑的尺寸都给出了具体明确的尺寸。中国园林古石桥栏杆有法式可依。以清式为例,若栏柱的高位H,则栏板高度相应规定为4/9H,栏板以上柱头高则为4/11H,栏柱的截面宽为2/11H,栏板厚为2/15H,栏板下基石(地袱)高位1/9H,习惯上采用具体的尺寸有两种形式:若栏柱的间距(即栏板长)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