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诗古文时,我们常常会见到与建筑相关的词汇,比如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等。
身为中国人,我们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中式建筑特别是园林中的常见景致,但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各自有什么特点,彼此之间又如何区分吗?如果在生活中见到它们,你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涨涨知识,相信了解这些建筑之后,你在学习古诗文时会更加顺利哦。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唐] 白居易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